Sunday, December 09, 2007

第三場雜中空-實驗音樂台中演

這是Yannick Dauby蔡宛璇2007年夏天在Estonia的聲音創作。

禮拜六禮拜天在國美館第三場雜中空-實驗音樂台中演邀請Yannick、Philip SamartzisMichael Vorfeld周書毅座談與展演。

Yannick提出了幾個關鍵詞soundscape音景、reduced listening客觀聆聽(豈非阮籍〈聲無哀樂論〉?)、field recording田野錄音以及phonography音像。kalerne有Yannick寫的"SOUNDSCAPE AND SOUNDART",串連以上概念。現場我們聽了兩段錄音作品,一段來自北印度河邊行舟,夾雜水聲、洗衣、祈禱、鐘聲,有種逼真臨場感,畫面依稀可見;另一段錄音Yannick隱而未言,我以為是風吹孔竅的聲音,某種極微軟性螺蜁摩擦盤旋揚出,當然如果是機器音效,除了Yannick將無人知曉這底細。當感官降低到僅剩聽覺的時候,不免懷疑聽力辨識度已經弱化到何等程度?雖然辨識度不代表聽覺能力的全部,reduced listening客觀聆聽就是要打破聲音與意義的僵化聯繫。Yannick目前在台灣繼續他的聲音實驗,著迷於莫氏樹蛙的聲音。



Philip現場分享他的作品unheard spaces(網頁有兩段線上試聽),一段在Venice的錄音,一樣是水聲承載著諸多城市中的繁複音景。很幸運的,Last.fm也能聆聽YannickPhilip



相較於Yannick和Philip不喜歡被標籤上音樂家,而偏好聲音創作者的角色,Michael說他比較喜歡音樂創作者的歸位,Michael自製弦樂器,有著燈光、影片拍攝的多重工作經歷。禮拜天Michael和Philip聯手打造的聲音展演相當好看,Michael標準化地演出了摩擦、打擊、拉弦迴音、燈泡通電諸多的音效實驗,搭配兩部投影機與燈光、肢體的互動,非常有趣。就像Yannick的錄音與周書毅現場舞蹈的合作一樣,視覺與聽覺的交互呈現,前者不免仍然對後者產生掠奪搶戲的尷尬,聲音難以持有、竊據並且記憶,聽覺無論如何總是相對弱勢。另一方面,也許現場臨場感遠遠超越錄音工程前製作業的地位重要性,現場臨場感又總是壓倒性地視覺先於聽覺的,彷彿只有視覺聽覺同步強烈展示它們的在場與缺席,兩者強力放送與取消之際,那一幕Michael蹲地擊槌搭配大小白圈幻燈片投影其身,一明一滅,聲音鏗鏘此起彼落的那一刻,視覺與聽覺才有些平分秋色分庭抗禮的意味。

Labels: ,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